2008(4).
摘要:针对大量废弃的工业废渣严重污染环境,难以回收利用的问题,从排放量较大的硫酸铝废渣入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联用(SEM-EDXS)技术对硫酸铝废渣的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球磨力化学技术对硫酸铝废渣进行表面接枝改性处理,并对改性废渣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铝废渣的组成为SiO266.36,,A12O36.48,,TiO22.25,,Fe2O30.66,,CaO1.17,.通过红外光谱和热失重分析证明,球磨过程在粉碎细化废渣的同时,可由力化学作用引发原位接枝聚合反应,将改性聚合物化学键接在废渣表面,使废渣具备与聚合物共混、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的基本条件.
2008(4).
摘要:在硫酸铝废渣表面接枝改性研究的基础上,将硫酸铝废渣和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了硫酸铝废渣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并将其与碳酸钙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铝废渣填充使PP的拉伸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和弯曲模量均有所提高,改性效果优于碳酸钙填充PP复合材料.硫酸铝废渣在PP中的添加量为20,~3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利用该技术可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使硫酸铝废渣代替碳酸钙应用于聚合物填充改性中.
2008(4).
摘要:分别用"三步法"、"银铵溶液活化法"和"胶体钯法"三种工艺对空心玻璃微珠进行预处理后再镀银,并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等方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空心玻璃微珠经过"银铵溶液活化法"和"胶体钯法"预处理后再镀银,其银镀层银含量较高、镀层表面光滑、均匀.
2008(4).
摘要:利用自制的活性炭吸附、回收三氯一氟甲烷(CFC-11)试验装置,对不同浓度的CFC-11标准气体进行分析,根据结果作出了在一定条件下的CFC-11标准曲线;取样分析并测算了典型制冷类家电废旧冰箱的发泡剂气体残余量,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活性炭吸附CFC-11的试验方法,论证了回收CFC-11的工艺方法.
2008(4).
摘要:采用四步法合成了环保型阻燃剂N,N'-1.2-乙烷-双[5.6-二溴降冰片烷-2.3-二酰亚胺],并对合成产品进行了表征.红外谱图分析、元素分析和DSC测试均表明,所合成的最终产品为目标产物N,N'-1.2-乙烷-双[5.6-二溴降冰片烷-2.3-二酰亚胺].
2008(4).
摘要:重点介绍了新型环保的交联单体、水性聚氨酯及其改性乳液、有机硅-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等新材料,以及核壳乳液聚合、互穿聚合物网络、辐射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等新工艺在涂料印花粘合剂合成中的应用.
2008(4).
摘要:主要对ABS塑料电镀前传统的预处理工艺进行改进.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预处理后获得均匀光滑和结合力良好的化学镀铜层为目标,研制了在室温条件下,集"粗化、敏化、活化"三合一的塑料件预处理工艺,其参数为二氯甲烷含量1.5~2.0 g/L、丙酮含量1.0~2.0 g/ L、酒精含量50 g/L、硝酸银含量7 g/L、泡浸时间30 s.采用此工艺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化学镀铜,可获得厚度均匀、与基体结合力强的光亮镀层.
2008(4).
摘要:采用温控管式炉在750 ℃条件下,对废弃印刷线路板进行高温裂解,以分离回收其中的有机和金属材料.利用GC-MS(FID), ICP-AES等对裂解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高温裂解油中含有高浓度的苯酚,裂解渣由有机物、玻璃纤维和金属碎片组成,容易粉碎分离.分离出的金属产物主要含有铜、钙、铁、镍、锌和铝以及含量很低的其它一些稀贵金属如镓、钯、银和金等.
2008(4).
摘要:介绍了我国多晶硅、三氯氢硅、有机硅单体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氯硅烷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问题,提出利用氯硅烷在氢氧焰中进行高温水解缩聚反应,制备纳米级气相二氧化硅,这是既环保又经济的方法.它既解决氯硅烷副产物的出路问题,又能够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资源相互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环保具有重大意义.
2008(4).
摘要:采用5,ABS-g-MAH+3,MBS双组分增容体系,对PC/ABS合金可起到较好的增容效果.添加纳米MgO后的PC/ABS合金与纯PC/ABS空白样相比,其拉伸、弯曲和缺口冲击强度及表面耐刮擦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合金弯曲强度可提高20,,缺口冲击强度可提高77.53,.当纳米MgO添加量(质量分数)为7,时,PC/ABS合金的综合性能最优.
2008(4).
摘要:采用一种新型非石油资源橡胶补强剂-埃洛石纳米管(Halloysite Nanotubes,HNTs)对丁苯橡胶进行补强,采用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C)为改性剂进一步改善硫化胶的性能,并研究了MAC用量对混炼胶的硫化特性、硫化胶力学性能和交联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的加入对焦烧时间的影响不大,会降低硫化初期最低扭矩(ML),有利于提高SBR/HNTs的加工性能;MAC的加入可进一步有效改善HNTs的补强效果;当MAC用量大于5phr时,所制备的SBR/HNTs复合材料变为半透明状,说明HNTs在SBR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效果很好;当HNTs和MAC用量分别为40 phr和12 phr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其300 ,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可达6.3 MPa,15.1 MPa和51.3 kN/m,同时断裂伸长率可达700 ,;MAC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总交联密度和离子交联密度,对离子交联密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2008(4).
摘要:对广州珠江钢铁公司的电炉炼钢所排放的氧化渣及还原渣的活性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炉氧化渣及还原渣7天和28天的活性指数均能满足GB/T 20491-200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要求;还原渣的活性指数随龄期增长而下降,7天、28天及60天的活性指数分别为77,,74,和65,.
夏海斌,税安泽,陈培鑫,顾超然,杨静静,曾令可,程小苏,王慧,刘平安
2008(4).
摘要:以抛光废渣、高温砂、低温砂以及粘土为原料,制备了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的环保型多孔陶瓷材料,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在抛光废渣质量分数为38,、成型压力为20 MPa、烧成温度1185 ℃、保温时间30 min条件下,所研制的多孔陶瓷的体积密度为0.694 g/cm3、抗压强度7.7 MPa、导热系数0.321 W/m·K、耐火度大于1200℃并孔径为0.1~4 mm并成偏圆形且孔分布比较均匀.
2008(4).
摘要:针对目前废渣掺量认定方法的不统一及认定方法可信度差的问题,对现场流量测定法及资料核查法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化学分析法,研发出新的系统性的认定方法及评判规则.该认定方法能客观、准确地对建材产品中的废渣掺量进行认定.
2008(4).
摘要:详细论述了当前陶瓷窑炉一些先进的节能技术,如窑炉结构、烧成技术、低成本燃料等,并对未来节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展望.
2008(4).
摘要:针对富银铅锌矿的硫铁矿含量高、易浮,并存在局部氧化的矿石性质,采用自行研发的高效选择性捕收剂YN-1选铅,用组合调整剂石灰和胶体碳酸锌(加在磨机)抑锌、硫,中矿集中返回再磨的工艺流程处理该高硫铁硫氧混合铅锌银矿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原矿铅、锌品位均为4,左右,硫品位达36,,铅氧化率34,时,获得铅精矿品位47.18,、铅回收率73.17,,铅精矿含银1684.89 g/t、银回收率65.05,,锌精矿品位40.78,、锌回收率71.69,的指标,比原工艺工业试验指标大幅度提高.
2008(4).
摘要:综述了PTC陶瓷材料的发展历史、制备工艺及应用,介绍了钛酸钡基PTC陶瓷材料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分析了国内外钛酸钡PTC电热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钛酸钡基PTC陶瓷材料的研究和生产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8(4).
摘要:综述了半固态成形技术的半固态合金浆料的制备及半固态成形工艺,重点介绍了搅拌、非搅拌浆料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及触变、流变成形工艺的特点,并阐述了半固态成形技术工业化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2008(4).
摘要:以工业废渣粉煤灰作为原材料,掺加碱性激发剂所制备的碱激发粉煤灰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耐热性、耐硫酸盐腐蚀及低收缩率等特性,采用高温蒸汽养护可以快速提高早期强度.
2008(4).
摘要:综述了各类多孔陶瓷在污水净化处理中应用的现状,阐述了多孔陶瓷用作吸附过滤介质及生物载体材料的不同作用机理及特点,同时提出了多孔陶瓷在污水处理中的发展方向.
2008(4).
摘要:通过用厚2.0 mm以下的薄规格热轧钢板替代同等厚度的冷轧钢板,实现"以热代冷";用更高强度的薄规格热轧板替代一般强度热轧板,实现"以薄代厚".珠江钢铁公司开发出薄规格热轧钢板生产成套技术,首次实现了薄规格热轧钢板的高质量、高比例生产,薄规格热轧钢板能有效降低生产能耗.
2008(4).
摘要:以雾化预合金黄铜粉末80Cu-20Zn为原料,研究了当压制压力分别为380,480,580,680及780 MPa时,对粉末冶金黄铜件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制压力的增大,锌的挥发量降低;材料的密度、硬度及延伸率则随压制压力增大而增大;材料的抗拉强度随压制压力的增大先升高后下降,在压制压力680 MPa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在温度870℃下烧结的合金的延伸率比温度860℃下烧结的明显提高,但脱锌量增加,合金表面较粗糙.在压制压力为680MPa、烧结温度为870℃的条件下,试样的主要力学性能达到了日本工业标准JIS Z2550-2000的要求.
2008(4).
摘要:详细阐述了钢铁行业在吨钢能耗、吨钢污染物的排放量、新水的消耗和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节能减排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在减排和水的消耗、节能、环保意识和科研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后提出了加大淘汰落后工艺装备、降低铁钢比、优化调整企业用能结构、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及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是钢铁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2008(4).
摘要:铝型材厂的表面处理工序产生的废渣通常分为三类:含铬废渣、含氟废渣(酸渣)和不含铬、氟的废渣.本文介绍了废渣的多种回收利用工艺.含铬废渣可制备玻璃作色剂和水泥矿化剂等;含氟废渣可制备人造冰晶石;而不含铬、氟的废渣可制备作为吸附剂和干燥剂的活性Al2O3、耐火、耐磨材料、高效水处理剂聚合氯化铝、人造沸石及其深加工产品等.
2008(4).
摘要: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处理废弃线路板工艺技术的分析,指出废弃线路板再资源化的关键在于对其中的非金属组分的回收利用.结合废弃线路板资源的处理状况,针对不同的物料,提出相应的最佳处理办法分别为:改进的物理回收和真空热解.
2008(4).
摘要:采用真空气相燃烧合成技术制备了超细氧化铋粉体.该技术是在较低的真空条件下,通过加热金属形成蒸气后与氧气发生氧化燃烧反应合成金属氧化物粉体.研究认为,要实现氧化物高纯、超细、粒度和晶形的可控,需通过合理设计反应装置以及对反应过程中各工艺条件的有效控制.着重分析了制备过程对氧化铋粉体的纯度、粒度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加热温度、真空度、蒸发速率、通氧流量和反应时间是影响粉体纯度、粒度和形貌的主要因素.采用该项技术所制备氧化铋粉体的晶形和粒度可控,可以制备平均粒径0.5~2.0 μm、纯度大于99.9,的微米和亚微米级超细氧化铋粉体,是一项低成本、无污染、流程短、易实现规模化的清洁化工艺技术.
2008(4).
摘要:根据选铁尾矿泥化严重、矿浆浓度波动大的特点,选用高效浓缩设备--斜管浓缩箱对选铁尾矿进行浓缩脱泥,采用新型捕收剂ZL,经过常温浮选和加温精选,在选铁尾矿WO3品位约为0.16,时,最终获得钨精矿品位60.70,、对选铁尾矿回收率为61.58,的指标.使选铁尾矿中低品位的钨得到综合回收.
2008(4).
摘要:从水泥生产工艺流程角度论述了水泥厂的粉尘来源部位,并分析了各部位粉尘的特性.针对各类粉尘的除尘难点,提出了除尘对策.阐明了袋式除尘器作为一种高效除尘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水泥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
2008(4).
摘要:从原辅材料的处理、陶瓷制品的成型、干燥和烧成等生产工艺以及"三废"处理过程出发,介绍了陶瓷行业的节能方法.
2008(4).
摘要:采用碱性水解方法,研究了活性污泥水解利用率、不同的水解条件对提取液原油乳化降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解时间为5 h时,污泥水解利用率可达23.91,,其水解液对原油的乳化作用明显,而且原油粘度显著降低;将碱性水解液经适当配制后与原油混合,测得原油粘度由460 mPa·s降到15 mPa·s,降粘率高达96,.
2008(4).
摘要:采用沉淀法合成PbWO4光催化剂,以极难降解的糖蜜酒精废水为降解对象,研究PbWO4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730 K时,光催化剂PbWO4的晶体形成;光催化剂PbWO4的适宜焙烧温度为773 K,在该温度下焙烧2 h后获得的光催化剂PbWO4的禁带宽度为2.84 eV,该催化剂可在2 h内使糖蜜酒精废水的色度催化降解90.2,.
2008(4).
摘要:对CaO及白云石煅烧产物吸收C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O作为吸收剂,在CO2体积分数为20,的气氛下,当反应温度为550 ~700 ℃时,CaO能有效地吸收CO2;当温度为800°C时,生成的CaCO3开始分解,870 ℃时分解速率最大.白云石作为吸收剂,其热分解分为两步,在N2气氛下,这两步的反应温度范围有所重合;在CO2气氛下,所生成的CaCO3分解温度提高,两步反应区分明显.
2008(4).
摘要: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工艺,以硝酸钡、硝酸铁、硝酸锌、硝酸锆、柠檬酸为原料,在温度800℃~1050℃下合成了Ba(Zn0.5Zr0.5)xFe12-xO19(x=1,1.2,1.4,2)铁氧体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物相成分、显微结构的分析.对1050℃热处理2 h后的铁氧体样品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在0.5~6 GHz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氧体的复介电常数随ZnZr的取代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复磁导率实部随测试频率的增加而减少,磁导率虚部都先随测试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高值后随测试频率的下降μ"曲线上出现了一个畴壁共振引起的共振峰.
2008(4).
摘要:以1,3-二溴丙烷和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为原料,以异丙醇为溶剂,合成出一种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二溴化-N,N′-二(二甲基十二烷基)丙二铵,使用丙酮/异丙醇混合溶剂对产物进行重结晶提纯.研究了反应时间、原料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测定了产物的熔程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在反应物配比n(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n(1,3-二溴丙烷)=2.2∶1.0、反应时间为12 h、反应温度为85 ℃条件下,产物产率为48.2,、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0.339×10-4 mol/L.
2008(4).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合成麝香草酚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间甲酚烷基化合成麝香草酚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用于间甲酚异丙基化反应的催化剂进行了一些探讨,发现介孔分子筛是比较理想的催化剂.
2008(4).
摘要:用浸渍法制备了Cu-K-V/Mo/ZrO2-Al2O3催化剂,利用催化剂活性评价考察了其对柴油车尾气中颗粒物的催化活性,研究了Sn-Cu-K-V/Mo/ZrO2-Al2O3催化剂抗硫中毒能力.结果表明,在未加入SO2时,Sn-Cu-K-V/Mo/ZrO2-Al2O3催化剂对颗粒物的燃烧有较好催化活性;加入SO2后,该催化剂不但没有出现硫中毒,其催化活性反而有所提高,表现出较好的抗硫能力.
2008(4).
摘要:采用分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n/Ba/Al2O3催化剂,并用XRD和FT-IR等方法进行表征分析,用TPD研究了催化剂对NOx的储存活性和释放特性.在所制备的Mn/Ba/Al2O3,K/Ba/Al2O3,Ce/Ba/Al2O3和Na/Ba/Al2O3催化剂中,Mn/Ba/Al2O3催化剂吸附储存NOx的能力最大.分析了Mn/Ba/Al2O3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
2008(4).
摘要:文章对生物能源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对于第三代生物柴油Algae Biodiesel而言,由于其结构和工艺过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收集、压榨,发酵酯化;己烷或超临界CO2提取,酸/碱催化酯交换,分馏方法,已经成为提高收率、降低成本,推动技术产业化的瓶颈,从资源全利用、环境与成本综合评价来看,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作者采用超声化学技术,充分利用其提供的物理、物理化学与化学功效,设计与制造适合的聚焦、混频、连续组合釜式或逆流、环式超声化学反应器,在宏观常/低温、常压,水悬浮体系中快速完成藻类韧性细胞的破壁,纤维素、糖类胶质、无机成分与油料成分的分离和C14~C18脂肪酸酯的抽提,继而在超声化学协同作用下,以负载于微孔/介孔分子筛或玻璃纤维毡、铁合金金属丝网的半导型纳米氧化物(如特定结构与形态的纳米ZnO,TiO2)催化进行醇解和酯交换反应,完成低能耗、高效率、高纯度、高原料利用率的生物柴油制备.
2008(4).
摘要:用乙醛酸代替有害的化学药品甲醛作为还原剂,在树脂基材上进行化学镀铜.研究了以乙醛酸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的控制参数及工艺流程等.结果表明,乙醛酸为还原剂在基材上沉积的金属铜层达到了工业生产的性能要求.
2008(4).
摘要:通过回顾CO2制冷工质的开发和应用历史,分析了这一环境友好型材料在替代CFC方面发展迟缓的原因,综述了采用跨临界循环系统的研究进展.对采用CO2为工质的汽车空调、制冷、热泵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2008(4).
摘要: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硫酸镍等六种金属离子催化剂与硝酸铵等三种铵盐的不同组合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筛选出硫酸镍和硝酸铵作为合成葡萄糖尿素树脂的催化剂.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合成葡萄糖尿素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树脂的固化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 ℃,反应体系pH=5,催化剂用量为0.10 g,葡萄糖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30,反应时间4 h.胶粘剂的最佳固化条件是:固化温度120 ℃,固化时间1.5 h,固化剂用量为树脂量的5,.
2008(4).
摘要:通过硫酸水解降解法由棉纤制备了纳米微晶纤维素,并将纳米微晶纤维素与壳聚糖共混,制备了壳聚糖/纳米微晶纤维素复合膜.通过红外光谱、XRD、偏光显微及TEM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微晶纤维素具有与壳聚糖基本一致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纳米微晶纤维素为长数百纳米、直径数十纳米的针状纤维,分散均匀.CS/NCC复合膜的FTIR及XRD分析结果表明,CS与NCC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使CS的晶面间距减小、结晶程度增大,NCC的非晶弥散峰消失;通过POL观察发现,NCC在CS结晶过程中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使CS球晶尺寸减小,数量增加;拉伸性能测试表明,NCC的加入可显著提高CS/NC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当NCC质量分数为25,时,拉伸强度为41 MPa,比CS膜提高了86,.
2008(4).
摘要: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硫酸锰等四种金属离子催化剂与硝酸铵等三种铵盐的不同组合对合成反应的影响,选出硫酸锰和硝酸铵作为合成葡萄糖三聚氰胺树脂催化剂.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合成反应体系的pH、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及固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合成条件为:葡萄糖与三聚氰胺的摩尔比为3.0:1、催化剂用量为0.3 g、反应温度为106 ℃、反应时间为6 h.用邻苯二甲酸酐作固化剂,固化效果较好.较优的固化条件为:固化剂用量为胶粘剂质量的15,、固化时间为1.5 h、固化温度为120 ℃.
2008(4).
摘要: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及品质检测方面,综述了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介绍了自行研发的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成套技术,指出塑料进气歧管是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的关键之一.
2008(4).
摘要:综述了抗氧化性铜粉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磷化处理、金属包覆处理、偶联剂处理、缓蚀剂处理等技术,并简要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
2008(4).
摘要:为了降低公司所排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和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排放量,采取对磺化生产系统的废水进行回收和部分回用,采用"曝气生物滤池"作深度处理、收集烟酸、洗锅水回用等措施,大大降低了废水中的COD,节约了用水,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008(4).
摘要:概述了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特性、用途、结构及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作为农药助剂用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农业的独特作用,并且分析了农药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8(4).
摘要:以SiH4与H2为气源,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较低的温度(200℃)和较高的压强(230 Pa)下,在普通的玻璃衬底上制备出沉积速率达8×10-10m/s,晶化率大于60,的纳米晶硅薄膜.利用Raman谱分析硅烷浓度和射频功率对纳米晶硅薄膜的晶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的晶化率、沉积速率与硅烷浓度和射频功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硅烷浓度的降低,即氢稀释率的提高,晶化率提高,而沉积速率随着射频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硅烷体积浓度为1,、射频功率为70 W时,获得晶化率接近70,的优质纳米晶硅薄膜.
2008(4).
摘要:从太阳电池组件背板材料着手,研究了增强太阳电池的散热途径.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应用及对比实验,在分析对比了材料的光热性能,如导热系数、反射率、透射率、吸收率等物性参数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验耦合分析出太阳电池的温度及组件功率特性,最终获得了降低电池温度,提高组件效率的有效方法.
2008(4).
摘要:采用PECVD技术,通过改变射频功率制备了晶化率不同的多晶硅薄膜.对多晶硅材料光照稳定性的研究表明,晶化率较低的多晶硅稳定性好于普通非晶硅材料,但仍然存在着光衰减;晶化率较高的多晶硅材料显示出稳恒光电导效应,不存在光衰退现象;光照时多晶硅材料的电导率增加,光注入后因光生载流子对缺陷态的填充使费米能级上移,激活能减小.
2008(4).
摘要: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碱各向异性腐蚀制备单晶硅绒面进行了优化,制备的硅片样品绒面反射率为11.07,,在表面沉积减反射膜(ARC)后的平均反射率为2.56,.制绒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3,时,制备的单晶硅绒面反射率较低.Na2SiO3的存在为反应提供了更多的起始点,所制作的绒面排列更为紧密,但Na2SiO3的浓度过高会阻碍反应进行,得不到理想的绒面.IPA可以加速反应产生的氢气泡从硅片表面逃逸,减弱NaOH的腐蚀强度,获得良好的各向异性因子.随着制绒反应时间延长,硅片表面的金字塔长大,反射率降低,这个过程是"金字塔"不断长大和被削平的过程.常温下难以制得绒面,要在减少醇挥发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反应温度.
2008(4).
摘要:主要介绍了石墨、活性炭和碳黑等传统碳材料,以及碳纳米管、纳米碳粉和硬碳球等新型碳材料作为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DSSCs)对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对电极材料比表面积对DS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影响很大,碳材料的电导率低有助于提高电池性能.
2008(4).
摘要:纳米晶硅薄膜是集晶体硅材料和氢化非晶硅薄膜优点于一体,可望广泛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存储器、发光二极管和薄膜晶体管等光电器件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本文综述低温制备优质纳米晶硅薄膜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
2008(4).
摘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水生和陆生动物体表非光滑表面的减阻特性、减阻机理及对其进行仿生研究与应用的成果.这种基于非光滑表面的仿生减阻抗粘技术已成为仿生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新领域.
2008(4).
摘要:以鲨鱼皮表面的盾甲鳞结构为模板,采用复型翻模法和电铸法,在高分子表面进行表面微结构的复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采用不同材质和复制方法制备的样品的表面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固体硅橡胶PDMS作翻模材料的复型翻模法是较佳的表面微复制方法.以PDMS翻模制备的聚氨酯仿鲨鱼皮作为电铸原型,所制备的金属模具具有清晰和完整的盾甲鳞沟槽结构和轮廓,容易脱模,是电铸法制备具有鲨鱼皮表面微结构的金属模具的较可行的方式.
2008(4).
摘要:综述了采用软化学方法制备VO2薄膜的工艺技术特点,以前驱物的划分为主线,着重探讨了前驱物的选择、氧分压和热处理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其物相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对反应热力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我们认为,热处理温度和气氛的调节控制是获得单一相热色VO2薄膜的技术关键.
2008(4).
摘要:介绍了电致变色玻璃窗的几种控制方式,重点分析了不同的控制方式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电致变色/白玻,还是电致变色/Low-E中空玻璃,选择适当的控制方式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但如果控制方式选用不当,采用电致变色玻璃后建筑物的能耗反而会高于采用普通白玻的能耗.此外,无论在何种控制方式下,采用电致变色/Low-E中空玻璃的节能效果都要优于电致变色/白玻中空玻璃.
2008(4).
摘要:采用传统的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较高的工作气压130 Pa和较高的射频功率70 W下,在高于100 ℃低温下,以0.14 nm/s速率制备出优质的纳米晶硅薄膜.研究结果表明,衬底温度对薄膜晶化率、表面的粗糙度和沉积速率影响很大.当衬底温度高于100 ℃时,薄膜由非晶相向晶相转化.随着衬底温度升高,薄膜晶化率提高,沉积速率缓慢增加.当温度超过300 ℃时,薄膜的晶化率降低,薄膜表面的粗糙度增加,均匀性降低.
2008(4).
摘要:蓄热技术是解决当前人类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蓄热方法在显著蓄热、潜热蓄热和化学反应蓄热等,本文从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指出该种材料在节能、工程保温、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
2008(4).
摘要: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纳米棒状MnO2材料,循环伏安测试表明,所制备的MnO2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容特性和较高的比电容量;循环充放电测试显示样品具有理想的循环充放电特性.
2008(4).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氮化物及氮氧化物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发光性能、温度淬灭特性以及电流饱和强度等方面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M2Si5N8:Eu2+,SrSi2O2N2:Eu2+荧光体在100 ℃时,量子效率仍大于85,.
2008(4).
摘要:论述了中高温太阳能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以下简称中高温吸收涂层)的光学性能特点和类型,综述了现阶段对中高温吸收涂层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总结了不同中高温吸收涂层的特点及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指出了中高温吸收涂层未来发展的方向.
2008(4).
摘要:电池工业对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大.其污染与能耗涉及到原料选择、原料预处理与制备以及其他电池生产工序中的各个环节.本文分别针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一些新型电池在生产中的各个工序可能采取的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了介绍.
2008(4).
摘要:利用闪光式电池测试仪在不同温度和光强条件对单晶硅太阳电池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当温度在25~65 ℃时,单晶硅太阳电池光照特性的主要参数随着温度呈线性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 短路电流有小幅度上升,填充因子下降,开路电压的降幅达到2.3 mV/℃,效率降幅高于0.075 ,/℃.当光强为340.1~4251.2 W/m2时,开路电压随着光强的增加呈指数关系增加,效率随着光强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大效率值16.67,出现在光强为952.7 W/m2的情况下,填充因子随着光强的增加减小,串联内阻的影响可以解释效率和填充因子下降的现象,在聚光条件下太阳电池的峰值功率得到显著提高.
2008(4).
摘要:主要论述了固体氢储存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储氢技术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储氢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8(4).
摘要:在钛基体上电沉积铂制得Pt/Ti电极,用该电极处理甲基红模拟废水,当电流密度为100 A/m2,甲基红含量为100 mg/L,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电解80 min后,脱色效率几乎达到100,.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废水处理的矿化程度高.
2008(4).
摘要:以聚丙烯(PP)为基体,四针状氧化锌晶须(T-ZnOw)为导热填料,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导热绝缘的T-ZnOw/PP复合材料.在w(T-ZnOw)为0~30,的范围内,探讨了T-ZnOw的用量对T-ZnOw/P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λ)、体积电阻率(ρv)、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ZnOw用量的增加,T-ZnOw/P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提高,体积电阻率下降;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冲击强度均随T-ZnOw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熔体流动速率则呈增大趋势.当T-ZnOw用量达30,时,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大值0.3803 W·(m·K)-1,比纯PP提高了55.9,;体积电阻率达到最小值6.17×1016 Ω·cm,比纯PP降低了64.5,,仍可满足绝缘材料的要求.对其断面结构的观察表明,T-ZnOw的针状结构有利于在PP基体中形成导热通路,从而提高材料的热导率.
2008(4).
摘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酸性氯化钾镀锌添加剂的含量及消耗速率,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高,可用于电镀生产中添加剂的测定.在实验浓度的范围内,电镀过程中两种添加剂的消耗速率基本上是一常数.
2008(4).
摘要: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物,PEG(分子量2000)为模板,用溶胶-凝胶法经500 ℃热处理制备了多孔TiO2薄膜.用SEM和UV-Vis测试手段对制得的TiO2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多孔TiO2薄膜的孔隙分布较均匀,孔径约为1 μm;样品吸收峰在330 nm左右,吸收带边在410 nm左右.